樊凡(左)正在给张树军讲解机器人示教器操作要领
她是车身厂装焊保障车间的80后维修电工,在设备如林的车间里摸爬滚打20余年,成为设备电气维修的行家里手,又在工业机器人的领域探索新知,逐渐成为“机器人医生”,是公司该技术领域的带头人,她就是我的师傅——樊凡。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思维,她获得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陕西省选拔赛一等奖、全国二等奖,202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2024年被确定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。
见贤思齐,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同事,大家对工作的态度和技能的提升更加上心。我有幸师从樊凡,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,跟师傅一交流总能豁然开朗。师傅在给维修班组培训的时候,总是特别“照顾”我这个徒弟,“来,你来解释一下这段程序的意思。”经历了几次尴尬的我,只得更加努力看书、找学习资料,充实电工理论知识,慢慢发现自己没掌握的知识还多着呢。
师傅常给我说,“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,把理论知识学扎实,对实践维修大有好处。”日常巡检中,有些设备的故障处理让我很头疼,比如对HX高顶机器人焊接报警的处理:当机器人出现焊接报警时,需要先检查焊接表面是否有污染,然后对焊接功能进行复位,复位时焊钳会有大开动作,由于焊接空间有限,大开后机器人的焊钳会与工装夹具干涉,所以在复位前需要把加紧的焊钳打到小开,然后将机器人移动到与工装夹具不干涉的位置进行复位操作,复位完成后,再将机器人移动到焊接点位进行焊接。整个操作过程繁琐,费精力又浪费时间,我一直想着怎么把这个流程简化一下,却总是苦于没有思路。
一天下班后,我把这事跟师傅说了。她立即到现场把机器人程序拷贝到电脑,经过分析,她先修改机器人后台程序,让焊接复位后焊钳动作只能从加紧状态变成小开,这样只需按一下快捷键就可以在任何位置对焊接报警复位。修改过后,我试了几次,维修效率明显提高了,也缩短了一线班组停线等待时间。
困扰我的问题被师傅解决了,我感慨“还是师傅水平高。”师傅对我说:“解决问题,要多一些思路,把机器人程序的逻辑关系吃透、弄懂,你排除故障时就游刃有余。”
前两年,厂里组织技师申报,符合条件的员工纷纷报名。到了写论文环节,大家一个比一个头疼,师傅是我们维修电工班的高级技师,把她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,包括论文选题、内容格式等等。写好的论文初稿她先给我们审阅。特别令我感动的是,晚上九点多,师傅看了我的论文,还给我打电话指出几点需要修改的地方。在师傅的帮助下,包括我在内的9名电工顺利晋升为技师。
2024年,车身厂举办第二届工业机器人操作技能大赛,“樊凡创新工作室”作为赛前培训基地,给参赛员工分班“一对一”授课培训,作为参赛选手,我扎扎实实参加了近两个礼拜的理论和实操培训,最终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,为我申请参加第七届陕西省国有企业职工技能大赛创造了有利条件。省级的比赛平台有压力,但更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,我们获得“机器人系统运维”项团体第二名,我也接触了以前从没有操作过的设备,开阔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。
近年来,师傅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,倾注精力培养青年技能员工,在她的带动下,徒弟们均已成为各车间维修电工和工业机器人操作骨干。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先进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,不断进步,勇攀技能高峰,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。
车身厂 张树军 报道 朱鹏飞 摄影